close

 

 

每逢颱風過去,菜價必然大漲,這涉及到整個生產與銷售結構上的不對等,說白一點就是菜蟲從中獲利。除此之外,媒體也會同時倡導大家多買些冷凍食品來渡過颱風過後的物價高漲。記得以前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每次暴風雪的前夕,幾乎宿舍的每個人都會衝到超市買冷凍批薩,以及各式各樣微波食品,一來不需要真正的烹調,只要用手指按下微波爐的按鈕即可,然後躺在沙發上邊看邊吃,二來價錢比起真實的素材來說,價錢相當低廉。不過,我記得當時我的主治醫師曾對我這麼說過:「Mr. Chang, Please eat real food」。在他眼裡,這些微波或冷凍食品都是垃圾食品(junk food)的表徵。

上學期的通識課以飲食社會學作為主軸,也因此讀了好多抨擊冷凍食品與速食工業的書。在美國社會,隨著婦女出外工作的比例日益提高,外食逐漸成為工業社會解決民生問題的常態(其實台灣也有這樣的趨勢),速食業的快速服務與方便食用,正好與強調效率與速度的資訊社會符合,而成為「外食部隊」的公共廚房。但是當人們愈常在外用餐,就吃進更多的熱量、脂肪,以及更少的纖維,進而造成肥胖。而與肥胖直接相關的疾病包括心臟病、胃癌、乳癌、高血壓、糖尿病、不孕症、關節炎、中風等等。自從一九五0年代以降,拜速食連鎖業的大力促銷,漢堡和薯條成為美國飲食的精髓,但在不斷呈現的速食廣告中,很少提到這些食品的來源,或原料成分。多數速食除青菜和蕃茄外,都是經過冷凍、罐裝、脫水或冷凍乾燥後,送到速食餐廳。在速食大量生產的複雜體系中,餐廳廚房只是最後一環。這些看起來差不多的速食食品,其實經過徹底的加工再製。

典型的例子就是你我的好朋友麥當勞。麥當勞薯條含脂量過高而備受爭議,於是從一九九0年起,改用純植物油。但是,麥當勞也要為此轉變承受極大的挑戰:如何讓沒有使用牛油炸的薯條,吃起來還有一點牛肉味。麥當解決此一問題,就是添加甘味劑,不只是麥當勞而已,美國人的許多冷凍食物,都會添加天然或人工甘味劑(其實台灣何嘗不是如此,像是餐廳習慣加味精來調味)。此外,我之前都以為麥克雞塊美味可口,容易咀嚼,似乎比其他麥當勞餐點更有益健康。不過,閱讀相關書籍後,這種想法根本是種錯覺。根據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對麥克雞塊進行化學分析後發現,麥克雞塊的脂肪酸成分不像一般家禽肉,反而比較像牛肉。其中原因就是,麥當勞用牛油炸雞塊和薯條。雖然不久後,麥當勞改用植物油。但是為了保留原有風味,而在調製過程中添加牛肉精保存其風味。

《卯上麥當勞》與《麥胖報告》這些紀錄片指出,麥當勞的食物鹹的要死的薯條、可口可樂、和超大漢堡有過多的脂肪、糖份、動物蛋白質膽固醇和鈉,這些都是可能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跟癌症。此外,麥當勞每年砸下數億英鎊的廣告費,在廣告中塑造他們健康、環保的形象,但很明顯的這和他們的產品完全不符合!而且所有廣告都是針對兒童,包括生日派對、快樂兒童餐的玩具等行銷手法,讓兒童發揮糾纏的力量,在他們上街時,纏著他們的父母吵著要吃麥當勞,等於是直接對兒童洗腦,而在兒童時期養成的飲食習慣將會伴隨著他們一生,麥當勞叔叔的笑容後面潛藏著孩童不知道的危機。

雖然很多人抨擊速食業與冷凍微波食品的種種不是,基於健康的角度,的確是,但我認為這還是很階級的問題,如果我的薪水無法花那麼多錢買真實素材來自行烹調時,那麼冷凍食品與速食顯然成為working class的必然選擇,也因此產生了所謂對立的營養階級(nutrition cla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TCO 的頭像
    ETCO

    台灣教育與文化觀察

    ET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