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灣族的各種祭典儀式中概以「五年祭」( Maljeveq)最為重要,五年祭的淵源有不同說法。
日本學者宮本延人等認為,排灣人相信祖靈或神祗自大武山南下尋訪各部落賜福族人,然後又折回大武山,來回總共需五年時間,故有「五年祭」之說(宮本延人著 魏桂邦譯,1993)。
許功明的調查認為,傳說古樓的祖先ljemetj,他和來自神界的女神結婚,到神界學習各種儀式,相約定期藉著燃燒小米梗的煙為橋樑相會,所以,五年祭起源就是人神盟約相見的日子(許功明,1994)。
古樓部落是屏東縣來義鄉的行政中心,是在民國四十六年後陸續從舊古樓搬遷下來的。該部落是目前保有傳統五年祭的少有部落之一,而五年祭並不只是正式儀式的五天,其實是包括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庇護部落與準備期,此期以選立祭師為起始。約在正式儀式前十天左右,巫師就與大頭目到部落的創始地點,準備選立祭司,祭司是五年一任,隨著五年祭的到來,才進行祭司的選立。村中凡有意願擔任祭司的男子,皆可到部落的創始地集合。開始時,巫師準備葫蘆、神珠、桑葉、祭盒(裝有豬骨頭的木盒),巫師坐於地上兩腿併攏,將葫蘆放在兩股之間,以豬肉塗抹葫蘆的粗圓部份,表示獻祭開始,接著兩手持神珠於葫蘆的粗圓部份,開始依順時鐘方向緩緩滾動。在滾動神珠時,開始向神禱告:「五年祭即將來臨,現在要選立祭司,請神指示一位品德操守最完美、最熟悉儀式程序的人為祭司。」巫師將在場有意願者的名字一一地請問是否同意,一直到唸出某人的名字時,而神珠適巧也停止滾動,停在葫蘆上,這時這位族人就被選立為祭司。
待祭司與助手都選立完成時,巫師就開始為兩位人員裝備(即祈求神的力量加諸於他們兩位身上,使他們具備各種的能力,以準備五年祭)。隔天巫師要穿梭於部落向族人宣告舉行五年祭的日期。同時,頭目家中要殺豬準備祭品,帶到部落的創始地點及祖靈屋祭拜,祭司於祭拜後帶著巫師所祝福過的祭品,到通往村莊的四方路口分送給神。因為在五年祭迎靈時有善的也有惡的祖靈會回到部落
,所以必須要祭祀路口的守護神,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祈求守護神,防止邪靈進入部落,以庇護部落的安全,這是第一階段中最重要的工作。
此後一直到舉行五年祭的這段時間,部落便在庇護之下進行各種準備工作,包括:準備刺球用的竹竿、藤球、搭刺球架、釀小米酒、做小米糕、通知遠方親戚返家。刺球用的竹竿約有四十五尺長,它必須經過烤直、接綁、裁量。而藤球是用構樹樹皮製成的(由男性村民合作完成一、二百個),取過皮的構樹樹枝則是做為搭刺球架用。這段時間巫師也要應邀到各家去為各家人祈福,所以這段時間整個部落是非常忙碌的。
五年祭的第二階段為正式祭儀的五天期間,在這五天中部落族人必須謹守各種禁忌,包含不得出外去耕作、狩獵或工作。五年祭的第一天早晨,部落的族人盛裝到祖靈屋(rusivawan )進行「迎靈祭」。迎靈祭時,頭目、所有的巫師(現在則有南和、土坂、古樓等部落的所有巫師都參加)、祭司在祖靈屋中祭祀,其他村民則在廣場上唱祖靈歌、跳勇士舞,由每位獵人向大家宣告今年總共獵獲各種動物多少隻。當祖靈屋內的儀式結束後,巫師們有的捧祭盒、酒,並由地位最高的巫師拿著一把燃燒的小米梗,藉著煙不斷地上升,由祭司大聲呼喚祖靈說:「現在要舉行五年祭了,請祖靈們回來與我們一起參與,並保護五年祭期間部落的安全與和諧。ljemetj 啊!五年祭的各種儀式及設置,我們都準備好了,請你檢查看看。」其他的族人也複誦之。
在先前的迎靈祭中有兩種很重要的東西要祭祀,其一是稍後刺球儀式要用的神球(共十六個)。其二是參與刺球者的護身符,當巫師把護身符祭拜後,交由各人配帶在手上,希望於稍後刺球時能帶給他們福運並避免邪靈的侵犯。
在迎靈祭之後,祭司帶著十六個神球、巫師捧著祭盒率眾來到刺球場準備刺球。二位巫師這時站在歸屬於大頭目家族的刺球竿下,祈求神球都能被刺中,祭司則待所有參與刺球者就位後,走到刺球場的中間準備拋神球。第一個球是不刺的,所以祭司會故意把第一個球拋向偏離的地方去,讓大家刺不中。此後,祭司將每個球丟上天空,由參與刺球者來刺,十五個球中的前五個,各自代表不同的福運,刺中者代表未來五年內會有較好的福運。待十五個球都刺完後,第一天的刺球活動也就結束,族人也都回到家中與親戚團聚。
族人們也在刺球活動結束後,回到家中祭祀自己的祖靈,因為早上迎靈時,他們各家的祖先也都回來了,而這幾天這些死去的祖先會與他們共住。祭司則在這五天中,每天的三餐時間,都得前往祖靈屋祭祀。
第三天下午,全村要準備送惡靈,送惡靈時也是由祭司、巫師及全村的人到祖靈屋舉行,為了送一些東西給惡靈們帶回陰界,各家都會帶二小包的物品到祖靈屋。祭司、巫師們將這些東西祭拜過後分成二份,分別由男性族人依東西兩側送往村外。當送祭品的隊伍路過各家時,各家的人會拿著一枝竹枝(尚留有許多小枝與葉子),由屋內把惡靈請出來,免得祂們留下來危害村民。送祭品隊伍在返回村莊時,絕對不可照原路回來,一定得靜悄悄地繞偏遠小徑回到祖靈屋。此舉是怕有些原來留在路上的惡靈又跟著隊伍回來。等兩路人員都回來時,巫師為所有人用清水淨身以去邪氣,這是第三天送惡靈的儀式。
五年祭到了第五天的下午是儀式的最重要階段,首先有送善靈的儀式,這個儀式與第三天的儀式完全一樣,只是要送的是善靈而不是送惡靈,這一次的送靈儀式,各家所準備的東西會比第三天送惡靈時豐富,其他的儀式沒有多大差異。
在送善靈結束後,緊接著舉行最後刺球前的祭祀活動,待祭祀後,祭司也將十五個球帶到刺球場,將每個球刺中。在刺完十五個球後,祭司要再回到祖靈屋拿第十六個球,這個球是不吉祥的,刺中者在未來五年要為部落承載許多的災禍與霉運。當最後一球被刺中之後,所有拿刺球竿者立即把刺球竿倒下抬回家裡,表示這竹竿會帶來福氣,同時刺球架也必須馬上拆除。
當刺球活動結束之後,巫師要到刺中最後一球者的家中為他祝禱、解除禁忌,希望他在未來五年不要受太多的災禍。當天晚上部落的族人要到刺中最後一球者的家跳舞,一者感謝他為部落承載霉運,一者要安慰此人,因為此球帶來的運氣關係著家族裡全部的成員。
五年祭的第三階段是恢復正常生活期,在第五天嚴肅的刺球活動之後,第六天,巫師及祭司要到祖靈屋之地,向神稟告刺球活動已圓滿結束。而這一天則是打獵,打獵的目的是驗證是否真的得到神球所賜來的福運。之後,娛樂活動開始,可到頭目家跳舞,一切禁止工作的禁忌也解除,恢復正常的生活。
五年祭的源由固有不同的說法,不論祈福或祖靈巡視子孫的儀式亦或人神的盟約,它都具有一項團聚的意義與功能,不論死去或者出外者,在這一段時間內都會回到自己家中,大家聊聊五年來各人努力的情形,或生活的經過。而且也讓祖先們與自己家人團聚。這樣的一項祭儀原來是頗為平靜,並未有其他娛興節目(刺球不是娛興節目)。今天在古樓部落的五年祭所添加的一些額外的內容,已非原來的祭典面貌。過去在舊部落時期,當時各家除了參加迎靈、刺球、送惡靈、送善靈的儀式外,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家中與家人團聚,而且這幾天是不能出外工作,但今日的情形已不再如此了。這些變化可能是一般人在觀看祭典時要特別把握的,不要將其視為一項觀光歡樂表演的祭典,更不應該為了取得研究資訊或攝影而干擾祭典儀式的進行,而應尊重地視為族人與祖先團聚的嚴肅、追思祭儀。
五年祭是排灣族對祖靈追思、謝恩的祭儀(其意義相當於漢人社會清明節、中元節與農曆過年的結合),而不是觀光、娛樂、慶豐年的意義。當我們了解了其祭典文化的意義時,更應重新去體認原住民文化的豐富性、精緻性,不再以漢族文化的觀點去解釋原住民的文化,甚至歧視其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們應體會社會多樣性的事實,學會尊重每一族群,使其能不具焦慮與壓力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之上,並認真地去記錄臺灣這塊土地數千年來的歷史,留給子孫一個有根的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