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住民的分享文化常被引用為讚美原住民文化的例子,稱讚原住民能將食物與族人分享,稱讚原住民社會沒有乞丐,因為部落中會分享、會互相照顧。這樣的描述是沒錯啦,但是卻僅狹隘地理解了原住民的分享文化。為了讓社會更完整、全面地認識原住民的分享文化,甚至可作為當前社會學習的對象,茲舉排灣族為例,說明其傳統分享文化的意涵:

一般人以為排灣族的分享僅在食物與其他物質的層面,其實不然。排灣族傳統的分享文化包含分享食物、教養兒童、分享情緒、分享勞務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獵肉的分享,或是婚禮與收穫祭禮肉的分享,但是更重要的是,食物的分享不僅限於打到獵物、舉行歲時祭儀或生命禮俗之時,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隨時會發生的,所以排灣族有一句話「排灣族社會沒有乞丐」來形容分享的美德。

分享的文化也表現在教養兒童的任務上,部落中若有嬰兒剛出生,族人前往道賀時會說:「感謝你為我們的部落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這個孩子不只是屬於孩子的家族,同時也是全部落的孩子,所指的意思是說將來部落的人要一起教養這個孩子,為這個孩子的身體與心理健康、成長一起努力,一起分享孩子的教養責任與成就。孩子在全部落族人的照顧、監督與教育之下,自然不易產生偏差的行為,也不會淪為孤兒,相對地也讓孩子養成對部落中所有長輩的敬重,因為每一個都是他的父母與老師。

部落中若有婚喪喜慶,全部落也一起分享其中的情緒,眾所皆知的是全部落分享婚禮的歡樂喜氣。但是對於部落中有族人死亡,這時大家會輪流地到喪家守喪,陪伴喪家的家屬。一方面安慰喪家家人的哀慟情緒,一方面悼念死者的懿行與對部落的貢獻,分享喪家的悲傷。因為喪家忙於處理喪事,無暇料理三餐,所以守喪期間,各戶族人都會送一些食物給喪家,供喪家家人與一起守喪的鄰居使用,這種行為即使到現在仍然繼續存在,這是分享文化中的情緒分享。

排灣族社會中分享勞務的行為不是指人類學著作中所描述的勞務換工。例如颱風來了,部落的年輕人會組成防災救災的隊伍,全天候巡視部落,只要哪一家有災害發生,就前往搶救,或是部落哪一處有積水了,就會前往疏通,以免釀成不可收拾的崩塌。這時各戶人家除了防災以外,也多會在家中煮一些食物供外面救災的年輕人使用,大家一起各盡所能地在防災救災,而不會自掃門前雪,或積囤食物已備災害發生時自家人使用。

筆者喜歡將排灣族的這些文化稱為「『我們的』文化」,因為它不似當今社會注重個人,而是強調「我們」,因為一強調我們的時候,大家就是一家人,不但能營造合諧的部落組織、人際關係,同時也能相互關懷、彼此照顧。這樣的文化不正是當今社會所缺少而應努力去建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TCO 的頭像
    ETCO

    台灣教育與文化觀察

    ET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