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電視上報導有關彰化縣二水鄉廟前坑步道及坑內坑步道旁規劃二水疏伐木生態工程示範區(如圖一、二),這是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利用較無經濟價值之中小徑疏伐木來作為治山防災工程之主要結構物。看到這一幕令筆者馬上想起在排灣族老七佳部落的水土保持設施,二者幾乎是完全相似的智慧與工法。二水的疏伐木生態工程應是現代生態工程學家博覽群籍之後的傑作,但是為什麼排灣族的水土保持智慧卻少有機會受到重視,筆者一直希望政府或學界能多探討並應用原住民的各種醫藥療法、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等等智慧,相信對社會或環境能起相當大的貢獻。
排灣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民族,其耕作的方式係採取山田燒墾制的農耕型態。族人在選定了某一塊山坡地欲進行耕作時,會先將雜木或雜草砍除,至於林地中的較大樹木,則仍會保留下來。這些雜木被砍除之後,會在原地晒乾,小樹枝或雜草就會在原地燒毀並作為肥料,至於稍大的樹枝或樹幹就會被整理在田裡的某一角落。接下來就開始整地,整地時,會將最大的石頭搬到田裡的某一角落,中型或小塊的石頭就堆成一橫列,作為小小擋土牆的功能,可以防止雨水沖刷時,泥土被沖走,在興建擋土牆時,除了使用整地的石塊以外,也會使用之前所砍下來的樹枝先圍成一段一段矮矮柵欄,以擋住石塊順著斜坡滑下去(如圖三、四)。
由於整個的設施有樹枝,接著有石塊,一方面擋住泥土流失,一方面這些設施的透水性很高,雨水也可以排除,所以就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待這些設施都完成以後,就開始在耕地上播種農作物,例如:小米、地瓜、芋頭、樹豆等等。
這些水土保持的設施與現代山坡地上的梯田之設施是相同的,但排灣族就地取材,利用開墾時的樹枝與石塊,而能夠得到相同的效果,這也顯現排灣族人掌握生活環境的特殊性,而發展出來的科學智慧。
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說明了一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存了數千年歷史的民族,一定會累積相當豐富的生存智慧,這是該民族與環境、自然與土地互動而得到的經驗,只是它未曾被文字記錄下來,但並不代表它不具價值,希望在未來的國土復育政策與措施上也能參考傳統原住民族的思維。
圖一:二水疏伐木生態工程(木材)
圖二:二水疏伐木生態工程(木材與石塊)
圖一、二資料來源:http://nantou.forest.gov.tw/ct.asp?xItem=47120&ctNode=2057&mp=330
圖三:排灣族的水土保持設施(木材)
圖四:排灣族的水土保持設施(石塊)
圖三、四資料來源:筆者拍攝